持了義教大法師

﹝己丑年三月廿八、廿九日 /  25-26.4.1949﹞

﹙一﹚   忠﹕為眼之寶、盡職之謂。
﹙二﹚   恕﹕為耳之寶、容物之謂。
﹙三﹚   廉﹕為鼻之寶、安分之謂。
﹙四﹚   明﹕為舌之寶、清晰之謂。
﹙五﹚   德﹕為身之寶、規律之謂。
﹙六﹚   正﹕為意之寶、不偏之謂。
﹙七﹚   義﹕為眼色之寶、盡禮之謂。
﹙八﹚   信﹕為耳聲之寶、實踐之謂。
﹙九﹚   忍﹕為鼻香之寶、不染之謂。
﹙十﹚   公﹕為舌味之寶、不私之謂。
﹙十一﹚ 博﹕為身觸之寶、具足之謂。
﹙十二﹚ 孝﹕為意法之寶、純一之謂。
﹙十三﹚ 仁﹕為眼識之寶、博愛之謂。
﹙十四﹚ 慈﹕為耳識之寶、普度之謂。
﹙十五﹚ 覺﹕為鼻識之寶、周遍之謂。
﹙十六﹚ 節﹕為舌識之寶、不倚之謂。
﹙十七﹚ 儉﹕為身識之寶、捲藏之謂。
﹙十八﹚ 真﹕為意識之寶、絕對之謂。
﹙十九﹚ 禮﹕為世間之寶、立德之謂。
﹙ 二十﹚ 和﹕為 出世間之寶、總持之謂。

今日補講昨日我說那十八件寶貝,也就是貴社廿字的前十八個字。各位知道,此廿字是蕭先生用盡畢生心血,將五大宗教之精義,連貫集成。分開來說,此廿字中之正覺明慈四字,是佛家之精義,忠恕仁孝四字,是儒教之精義,信義博忍四字,是耶教之精義,真德儉禮四字,是回教之精義,公和廉節四字,是道教之精義。然既為五教之精義,我何以又將佛家的六根、六塵、六識,用來解釋這十八個字呢?原因是六根、六塵、六識,人人皆有。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件件都具備的,色聲香味觸法,一樣人人具足,乃至眼識界以至意識界,也是人人本有。換句話說,佛不說出,我們也有,故我將十八界,解此十八個字,今一一詳述,以期詳明。

﹙一﹚ 忠 – 何以為眼之寶?因為忠字的解釋,就是盡職之謂,我們的眼本來盡職,何以故?譬如眼見紙則是紙,見筆則是筆,見美是美,見醜是醜,明明白白,決不錯亂,此種辨別確實,就是眼之盡職。 然而一般世人,因為起了愛惡之心,強迫本來盡職之眼,不准牠盡職,不盡職就是不忠。用個比喻說,世人因愛好看的東西,他們便時時看,甚至於看不見了,還用心來想代替眼看。不願看的東西,他們就不看,甚至於看不見了,他們還要起一種憎恨或恐懼的心理。以上兩種心理,都是因愛惡之心而生,有此愛惡,所以迫使眼不敢盡職。然而我們學道,貴在還原,還甚麽原,在眼上就要先還我們眼能盡職之原,如果眼能盡職,則無幽不澈。無幽不澈,即是聖人,眼不能盡職,就是凡夫,此是忠字之解釋。

﹙二﹚ 恕 – 為耳之寶,容物之謂。何以恕字為耳之寶?照普通一般人講解,恕者容物也,譬之宰相肚裏好撑船之古語,即為容物之初步功夫。今耳聞各聲;如雷聲、雨聲、歌聲、哭聲同時可以接納,而無一點妨礙,所以耳能容物。何以故?因為大多數喜歡聽好的,不喜歡聽壞的。譬如愛聽歌聲,不愛聽雷聲,愛聽阿諛聲,不愛聽直言聲,這就是世人之耳不能容物,皆因心裏存有喜怒哀樂之故。故耳能容物,則洞澈十方無聲不聽。無聲不聽,即是聖人,耳不能容物,即是凡夫,這是恕字之解釋。

﹙三﹚ 廉 – 為鼻之寶,安分之謂。何以廉字為鼻之寶?因為廉者即安分也。譬如我鼻呼吸,一出一入,必有一定,多亦不可,少亦不能。如果多呼則氣湧,少吸則氣塞,必須安分,始可暢然自在。但一般世人,鼻均不能安分,遇香則多嗅,逢臭則避免。縱使遇到氣湧氣塞,亦自情願。這個自願之由來,就是由於喜怒之偏見,如無此偏見,則必安分,安分則嗅覺廣大,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即是聖人,否則即是凡夫,這是廉字之解釋。

﹙四﹚ 明 – 為舌之寶,清晰之謂。何以明為舌之寶?明者,明白清晰也。然而舌之清晰何在?我們當知此舌,食鹽則知是鹹,食糖則知是甜,乃至食淡酸苦辣,一切都清清楚楚,這是多麽的明白清晰。但是世人都喜歡食甜的香的,不喜歡食苦的辣的,此即失去清晰之意義。這個原因,亦由於愛惡所致,所以一意追求快樂,遠離痛苦。但是不知道追求快樂,那個追求兩字,正是最大最長的痛苦,此即是我們的不清晰。故能清晰者便是聖人,不清晰者便是凡夫,這是明為舌之寶之解釋。

﹙五﹚ 德 – 為身之寶,規律之謂。何以德是身之規律?因為德者律身之規約也,故人人當守一定之規律。然而身之規律何在,如手生長在膊部;可以取物,如足生長在腿部;可以行路,如眼則生在頭部;可以視物。斷無有足生於手部,手生於腿部,眼生於腹部。無論古今中外,從不錯亂,故謂規律。但一般世人,均不能循其規律,何也?如眼耳本能見聞前後左右,但一見有美好女子,或喜聽之聲音,則佇立出神,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踏之,此即失其規律。故能守規律者便是聖人,反之則是凡夫,這是德為身之規律之解釋。

﹙六﹚ 正 – 為意之寶,不偏之謂。何以正為意之寶?譬如人在孩提之時,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又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不偏。但是小孩長大,愛惡心起,則不守規律,不守規律則偏,偏則無惻隱羞惡之心。故殺人放火,無所不為。所以意能不偏則是聖人,偏則是凡夫,這是正為意之寶之解釋。

﹙七﹚ 義 – 為眼見色之寶,盡禮之謂。何以故?因為我們眼見之色,如果沒有義,則必為愛惡二字所蒙蔽,不能盡禮,必做出種種罪惡。如有義,就能達到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了。故能作眼色之義,即是聖人,否則即為凡夫,此義字在六塵之第一色塵之解釋。

﹙八﹚ 信 – 為耳聲之寶,實踐之謂。何以故?因為我們耳聽之聲,如沒有信,則為愛惡二字所取捨,愛則記之,惡則忘之。故耳如無信,則不能實踐其記憶,不能普遍記憶,則不聰。不聰則偏,偏則是凡夫,不偏則是聖人,這是信字在第二聲塵之解釋。

﹙九﹚ 忍 – 為鼻香之寶,不染之謂。何以故?因為我們鼻嗅之香,如沒有忍,則為愛惡之心所刼奪,使其本自暢通之鼻,為之湧塞。如能忍,忍則 分,隨分則不染。不染者如蓮花之處污泥,雖同流而不合污。故不染則是聖人,染則是凡夫,此為忍字在第三香塵之解釋。

﹙十﹚ 公 – 為舌味之寶,不私之謂。何以故?因為我們舌嘗之味,如沒有公,則為愛惡所私,遇香甜美味則貪婪無饜,遇苦澀酸辣,則厭棄不食,致將本有之大公,一變而為至私,如能公,則甘苦隨分,纔下咽喉,了無所知。故舌能大公,則淨垢不二。淨垢不二則是聖人,否則即是凡夫,此為公字在第四味塵之解釋。

﹙十一﹚ 博 – 為身觸之寶,具足之謂。何以故?因為我們身覺之觸,如沒有博,則覺寒而不能同時覺熱,覺飢而不能同時覺飽,覺是而不能同時覺非,此皆為愛惡二字所顛倒,竟將本來之博,迫使其窄。如能就此本來之博充而實之,則千萬里外之寒暑動靜,即可使你立即隨之而寒暑動靜。故博即是聖人,窄即是凡夫,此為博字在第五觸塵之解釋。

﹙十二﹚ 孝 – 為意法之寶,純一之謂。何以故?因為我們意緣之法,如不純一,則必雜亂,雜亂則無主,無主則隨愛惡去留。隨愛惡去留,則失良知,良知既失,即迷本性,本性一迷,不堪問也。如我們心意純一,則思潮一貫,一貫則直,直則不偏,不偏必中,中則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到此境界,即是聖人,否則還是凡夫,此為孝字在第六法塵之解釋。

﹙十三﹚ 仁 – 何以為眼識之寶,又何以仁字謂之博愛?今先說仁字之意義,這個仁就是儒家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個人人皆有,就是博。將此仁字發生作用,就是愛。所以這個仁字,在佛家就講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老子就講為道貫古今,萬物一體。在耶穌就講為上帝造萬物,萬物愛上帝。在回教就講為主宰具備一切權衡,一切權衡全歸主宰。這可以見到五家聖人異語同義之由來。既然仁字有這樣大的意義,我又何以講成眼識之寶,請各位注意此一識字,我昨天講的是外六塵與內六根,今天講的中六識,就是支配此六根塵的權能,如果沒有這個權能,則根塵兩字全無作用。如此說來,就可知此一識字之重要了。何謂識?識者通也、別也,能通一切謂之識,能別一切謂之識,故識字具此別通二義。能通所以能承上啓下,能別所以能是非顯然。因為這樣,所以能指揮根塵發生作用,用個譬喻來說,五官百骸是我們之根,見聞覺知是我們之塵,能夠使我們那五官百骸去見聞覺知的,就是識。如果沒有識,見聞覺知立即停止,五官百骸當即破壞。所以一個死人,他一樣有五官百骸,然而為甚麽不能有見聞覺知呢?那就是這個識走了,所以五官百骸也依次壞了,臭了,濫了。正如此處安置的電話機一樣,這個機就好比我們的五官百骸,他能傳聲,響鈴,就比為見聞覺知。但是如果沒有人,或者是其他的東西去搖動它,那它就不能發生傳聲及響鈴的作用。如果這個電話機,經過了許久沒有人去搖動它,那它也就會依次壞了。正如我們五官百骸因識走了,依次壞了一樣。這兩個比喻,已說明了這個識在根塵中之作用。但是這個仁字,究竟為甚麽說是眼識之寶呢。根據上述釋義,仁字是博愛;是慈悲;是惻隱;是萬物一體,這些名詞,簡單的說,就是一個通字,也就是我上面所講識字具備兩義之第一義的通義。我們的眼識,如果沒有仁,就不能通,既不能通,則這個識,僅能發生辨別作用,而不能發揮通達作用,辨別則有我有人有是有非,爭殺刼奪,皆由此起。通達則萬物一體,自然博愛,一切神通妙用,皆由此生。據此而論,當知通與別的兩大作用,如用一捨一,皆謂之偏,兩者兼施,就是中和。然而世人之眼識,人人用別而忘通,所以久刼沉淪,不能返家。聖人用通而行別,所以神通自在,本來是佛。故仁字在眼識上握此權衡,為眼識之寶,能於此而行者,即是聖人,否則即是凡夫,這是仁字在第六識中第一眼識之釋義。

﹙十四﹚ 慈 – 何以為耳識之寶?又何以慈字就是普度的意思呢?大家必須知道,慈者無緣大慈也。前項已講得很明白,所以謂之普度。至何以為耳識之寶呢?我也在前項說得很明白,凡識字必具通別二義,不管你眼耳鼻舌身意識,也同是如此。實實在在看來,明白一識,就明白六識,明白一識,就明白六根六塵,乃至一切作用,本不需再來細說,不過我們也可以說個大概,因為我們世人在耳識上一貫用別而忘通,所以做出無邊罪惡。如照此慈字做去,則與聖人之用通而行別完全一樣了,所以慈為耳識之寶,這就是慈字在第二耳識之釋義。

﹙十五﹚ 覺 – 為甚麽謂鼻識之寶呢?又為甚麽說覺是周遍之義呢?因為覺字本具一切神妙,所以現在的科學家,沒有一個能把人人都有感覺的覺字,加以具體說明,這正是因為忘掉了覺是周遍的東西。科學家僅作一個角度以內看覺,所以就無法把周遍兩字安上去,因此只好說是神經作用了,但是科學家又把神經二字死釘在人的體內,所以說人之感覺力,是因體內的神經關係而發生最迅速的作用。但又忘記了神經既在體內,又與體外有甚麽交涉呢。因為內外是絕對不同的,是絕對隔膜的。如果說神經是同電線網一樣,無分屋內屋外,乃至東西南北,那麽科學家自己說的神經在體內的話,已自相予盾了。我引用這個道理,是証明覺是周遍的東西,但被世人之愛惡所強迫,於是在識上只用別而忘通,所以覺就有限量了。如果能回復覺的本來,那覺的周遍就是通,所以說覺是鼻識之寶貝,這就是覺字在第三鼻識之釋義。

﹙十六﹚ 節 – 為甚麽說是舌識之寶?又為甚麽說節字是不倚之義?因為節者隔絕也,如竹節之隔絕,如忠奸之隔絕,如律己與放任之隔絕。此隔絕即獨立之意,如節婦之不倚男性,忠臣不倚豪門,均同一理也。然為甚麽不言隔絕獨立,而言不倚呢?因為兩者均為相對之詞,惟此不倚,乃絕對之義。如何不倚是絕對之義,因不倚者,實無所倚也。無所倚則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內無外,就是遍周一切。遍周一切,故無所依,所以言節,即不倚之謂也。然而世人因愛惡所染,此時倚愛而愛甜惡苦,彼時倚惡而惡苦愛甜,時時着倚,不能無倚。故長流生死輪轉六道。如能不倚,則立即達到聖人之用通而行別。故此節字為舌識之寶,這就是節字在第四舌識之釋義。

﹙十七﹚ 儉 – 為身識之寶,捲藏之謂,何以故?因為儉者,不是無,而是捲藏。這正是我們學道之人所說的空,實在不是空,而是將所有的東西拿去做種子。當下種子在土內的時候,好像是沒有了,空了,實實在在這個最少最少的種子,等到若干時候,就會與我們生出最大最大的收獲,這就叫真空不空。儉字亦復加此,可惜我們世人,不能在身識上行儉,常因愛惡二字,使我們暴露一切罪惡,因而枉受痛苦。如能行儉,則知捲藏。一知捲藏,則入密,密即空,空結子,子即實,那正是聖人用通行別的時候,這就是儉字在第五身識之釋義。

﹙十八﹚ 真 – 為意識之寶,絕對之謂,何以故?因為真則不假,不假即是絕對,又何以為意識之寶呢?蓋以意識,古人譬之曰心猿意馬,所以孫悟空能夠一個筋斗翻十萬八千里,實則孫悟空的神通太小,連我們世上的人,個個都做得到,而且還比他遠大,那麽個個都可以做得孫悟空的帥父,何以故?因為人人都曉得天高不算高,人心轉見高。這個本領,就比孫悟空還多了。因為孫悟空要打一個筋斗才打得十萬八千里,而我們的心只要轉一下,就比天還要高。如何做不到孫悟空的帥父呢。這句話並不是笑話,我們可以拿些例子來証明這個事實。就用我們每次思想一件事情,或者是一個地方的時候,無論短暫或遠近,都會立即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譬如說到過美國的人,雖然回到中國,但他只要一想,那個美國就立即出現在他眼前。其他的事物也是一樣,那麽如何不比孫悟空打筋斗還要快呢?所以証明我們人人的意識,本來就無量無邊。惟以忘掉了一個真字,因而雜念妄想,紛至踏來,使我們那個至高無上的意識,時而又大,時而又小,並且竟被人認為意識大的時候,是想入非非,一定要將意識加一個範圍,才認為合理,實則合理與不合理,並不是在大小上的分別,實在要看你的意識,是否純真以為斷,真則無大無小,即偶然有大有小也是真,因為真在大之本義,即是大而無外,在小之本義,就是小而無內,所以只要到達純真就不怕大小。如果不真,大就是你想入非非,謂之妄想,小就是你心量狹窄,謂之雜念,所以不管大小,全是毛病。要除此病,必須求真,真如何求?先求你的思想純一不雜,思想不雜,意識就不會紛亂,意識不亂,能達到最高峯,那就是虛無境界,也就是佛家的照而寂,寂而照的境界。這個不空之空,空而不空,自然出生一切萬有物。此時之有,不是妄想,而是真理。故古人到此境界,用兩句話來贊揚他的崇高,那兩句話就是「匹夫而為百世佛,一言而為天下法」。既是匹夫而為百世佛,當然也就是凡夫而成聖人了。就看你能否做到意識不亂,而達到純真無雜,做到這個真字,這就是意識之寶,就是聖人,否則就是凡夫,這就是真字在第六意識之釋義。

上面十八個字業已講完,還剩下禮和兩字,這兩個字又是甚麽道理呢?各位要知道此正是蕭先生的大慈大悲,他把上面的十八件法寶一一交予我們,那麽我們又如何去使用這些法寶,以及又用甚麽東西來裝載這些法寶呢?這正是蕭先生擔心着我們的,所以才給我們使用法寶的方法,及裝載法寶的囊袋。這個使用法寶的方法是甚麽呢?就是蕭先生在此十八字後的笫十九字特排一個禮字。

﹙十九﹚ 禮 – 遠在中國四千年前的周朝,周公就與我們訂下六禮。然而更遠的,制定此禮的還有軒轅與伏羲,以後又經孔子删 禮記而集其大成。所以中國立國六千年均擁有龐大土地而不衰,這正是此一禮字之保障。須知禮為人羣之公約,如果沒有禮,就是野人,野人就是禽獸。所以孟子說人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故無論古今中外、凡一民族,凡一國家之成敗興亡,莫不以此禮字之能否遵守以為斷。但此禮字又往往為人所誤解,而知此禮字是人世間的通用法寶。如果不能通用,那就不是禮,而是習慣法,在習慣法上,是東南西北不同的,各有各的習慣。如佛家的禮,是逢人合掌。儒家的禮,是逢人拱手。西人的禮,是逢人握手,乃至逢人抱腰接吻摸足的。這些奇形怪象的習慣,各各不同,然皆為表示人與人之間的敬愛,則全是同一意義。如果你不能照此去做,不但你忽視了禮,而且你一定被認為你沒有人的敬愛。既然沒有敬愛,則如同陌路人,再進一步,則成仇敵也。所以這個禮字,無論中外古今都是共通行使的。但又因很容易與習慣法混合的原故,所以竟被人認禮為一種習慣法,而不足輕重,不知禮不是習慣法。何以說禮不是習慣法?就是上面說的禮的本義,必定無彊界之分,因無彊界之分,有其特殊的共通性。如果禮失去了它的本義,就失去禮的共通性,禮就不是禮,而是習慣法,反之如習慣法具備了禮的本義,那個習慣法就是禮,此即為禮與習慣法判別的特徵。所以蕭先生創立了前面十八件寶貝,他知道不單是創立,還要發生作用,這個發生作用,如果沒有禮,必定被人仇視,得不到效果,因此特定了這個禮字,作為使用前十八件法寶的先鋒隊。如遇人遇事,它就先當頭,因此禮成為了一件世間通用的唯一大法寶,此為禮字在前十八字外之釋義。

﹙二十﹚ 和 – 這個和字前面已經被比成一個裝載一切法寶的囊袋。如果沒有這個囊袋,你的法寶愈多,愈成你的累贅。因為人人只得兩隻手,一隻手只能拿着一件東西,縱使你能口內啣一件,腋下夾兩件,腿部綁幾件。然而害死你的,卻因這些法寶丟了又可惜,不丟了又走不動,因而只好眼睜睜地,看着法寶哭一場。如果你找到和字這個囊袋,那你必定高興極了,因為可以將你所有的法寶,一律裝入囊袋裏,然後一肩便把它搬回老家,輕輕巧巧地受用。這個比喻就是說和字的重要,我們沒有和,則始終是你一人,雖有法寶而不能用。若有和,則上可以和天,下可以和地,中可以和人,左可以和一切事,右可以和一切理,前可以和一切仙佛,後可以和一切眾生,前後左右和盡,上下八方和完,一個人好不休哉悠哉,因為那時隨便你到那裏去,都是和。和就是天下一家,天下一家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物物為我,我為物物,人物為我,我為人物,此時才妙...妙妙,不需你修,不需你造,一切本來現成,到這時是仍還他是,非仍還他非,我仍還我,物仍還物,各隨其分,各取其如,這就叫無為而治,此廿字最後一個和字的解釋。

For more information

Much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ensure that the meaning of each term is not lost in the translation to English. Please email me at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would like more information.